菜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5岁以下宝宝注意!手足口病预防+护理一篇搞定

作者:吴茉雨 2025-10-10 16:29:44 来源:儿科 浏览次数:

23.jpg

  季节交替之际,有一种特殊的病毒会悄悄侵袭婴幼儿,它就是肠道病毒家族中的柯萨奇病毒和EV71病毒。这些直径仅20-30纳米的微小病原体,通过精妙的传播策略在儿童群体中蔓延。5岁以下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在发育,加上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使得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成为病毒的主要攻击目标。

  别慌,以下这份全方位防护与护理指南,将助您守护孩子健康。【妇幼健康科普】

  01 识别疾病的"信号灯"

  疾病初期(第1-2天)

  孩子可能突然发热,伴随食欲减退和喉咙疼痛。此时口腔黏膜开始出现针尖大小的红疹,这些不起眼的小点很快就会"变身"。

  典型期(第3-5天)

  • 口腔溃疡:软腭、舌缘出现2-4mm的灰白色疱疹,周围红晕,形似火山口。

  • 手足皮疹:掌跖部位出现玫瑰色斑丘疹,部分呈离心性分布(手掌、足底多,四肢近端少)。

  • 特殊形态:部分皮疹呈现"四不像"特征——不像水痘、不像荨麻疹、不像蚊虫叮咬、不像过敏疹。

  02 病毒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病毒在玩具表面可存活2-10天,门把手上的存活时间超过1周。

  飞沫传播:患儿咳嗽时,含有病毒的飞沫最远可传播1.5米。

  消化道传播:患儿粪便和呕吐物均含有病毒。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后可能经胎盘或产道传染。

  03 构筑健康"防火墙"

  避免接触:流行季节避免带幼儿参加室内游乐场等密闭活动。不与患者共用毛巾、牙刷、餐具等,避免接触患者唾液、疱疹液。

  疫苗接种建议:EV71灭活疫苗需接种2剂次,间隔1个月,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降低重症风险。

  勤洗手:饭前便后、接触垃圾或清洁工作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常通风、勤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定期对玩具、餐具、奶瓶等物品进行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

  04 科学应对方案

病情观察

  体温监测:每4 - 6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记录体温变化情况。

  皮疹观察:仔细查看皮疹分布范围、数量变化,注意是否有新发皮疹,注意皮疹有无红肿、破溃。

  精神状态:留意孩子是否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易惊、肢体抖动等异常表现,这些可能是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征兆。

  进食与排泄:观察孩子的食欲,记录每日进食饮水量;关注大小便情况,有无腹泻、便秘或尿频、尿急等异常。

对症护理

  【发热处理】

  物理降温:体温在38.5℃以下,可采用温水擦拭,擦拭腋窝、腹股沟、颈部等大血管处,每次擦拭时间10 - 15分钟;也可使用退热贴敷于额头。

  药物降温: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等退热药。严格按说明书剂量给药,两次服药间隔至少4 - 6小时。

  【口腔护理】

  饮食调整:提供温凉、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稀粥、面条汤、牛奶等,避免辛辣、酸、硬食物刺激口腔溃疡。

  口腔清洁:饭后用温盐水轻轻漱口,减轻口腔疼痛,预防感染。

  【皮疹护理】

  保持清洁干燥:用温水清洗皮疹部位,避免使用肥皂等刺激性清洁剂。穿宽松、柔软的纯棉衣物,减少摩擦。

  防止抓挠:给孩子的指甲剪短,必要时戴手套,避免抓破皮疹引起继发感染。

居家环境维护

  对患儿接触过的物品进行单独清洗及消毒,如玩具、餐具、衣物等。

  【隔离与就医指导】

  一般轻症手足口病患儿可在家中隔离治疗,按上述护理方法进行对症处理,观察病情变化。

  若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易惊、肢体抖动、呼吸急促、心率增快、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尿少、无尿、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需及时就医。

  【隔离措施】

  患儿需隔离至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一般不少于2周。

  尽量让患儿待在单独的房间,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尤其是未感染手足口病的兄弟姐妹。

  手足口病虽常在夏秋季高发且传染性强,但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家长需要细心护理、密切观察,若病情有变,及时就医是关键。掌握这份攻略,保持警惕,及时应对,陪伴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下一篇: 金秋养正——中秋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圆满举行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