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呕吐时须早期识别“危险信号” 这“五件事”别做
经常会遇到家长抱着呕吐的孩子焦急地冲到分诊台:“护士,孩子吐得厉害,我该怎么办?”其实,孩子呕吐时,家长的护理方式直接影响恢复速度,有些“想当然”的做法反而可能加重不适。今天就来聊聊孩子呕吐时必须避开的6个禁忌,帮大家科学应对。【妇幼健康科普】
一 别在呕吐后立刻强行喂水喂饭
误区一:
“孩子吐了那么多,肯定饿坏了,赶紧补点奶/水!”这是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但恰恰是最容易犯的错。呕吐后,胃肠道处于“敏感状态”,此时强行进食会刺激肠胃再次收缩,很可能引发二次呕吐,严重时还会导致呕吐物呛入气管,增加窒息风险。
正确做法
呕吐后先让孩子安静侧卧休息1-2小时,待没有呕吐迹象后,再少量多次喂温凉的白开水或口服补液盐(每次5-10毫升,每隔10-15分钟一次),确认不吐后再慢慢过渡到米汤、稀粥等清淡流食。
二 别频繁翻动孩子,侧卧位最安全
误区二: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呕吐,会慌慌张张地抱起、换姿势,甚至试图“拍背止吐”,其实这很危险。呕吐时频繁变动体位,会让肠胃受到牵拉,加重呕吐感;如果孩子处于仰卧位,呕吐物还可能逆流进入气道。
正确做法
一旦发现孩子要呕吐,立即让其侧卧(可以在背后垫个小枕头固定),这样呕吐物能顺着嘴角自然流出,减少误吸风险。呕吐后用温水擦净口鼻,保持呼吸道通畅即可,别急着抱起来换衣服或清理,先让孩子平稳呼吸几分钟。
三 别自己给孩子吃“止吐药”
误区三:
“家里有上次剩的止吐药,先给孩子吃上压一压?”绝对不行!儿童呕吐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肠胃功能紊乱等引起,盲目用止吐药可能掩盖真实病情(比如脑膜炎、肠套叠等重病也会导致呕吐),而且儿童用药有严格的剂量标准,盲目用药可能对孩子肝肾功能造成损伤。
正确做法
如果孩子呕吐频繁,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因判断是否需要用药(比如感染性呕吐可能需要针对病原体治疗,而非单纯止吐),家长务必遵医嘱用药。
四 别忽视脱水的“求救信号”
误区四:
呕吐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脱水,尤其是婴幼儿,体液调节能力弱,短短几小时就可能出现脱水。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吐不吐”,却没注意到脱水的早期信号,等到孩子精神萎靡时才慌了神。
需要警惕的脱水表现:
1.尿量明显减少(比如4-6小时没尿)
2.口唇干燥、哭时眼泪少或无泪
3.精神差、嗜睡,皮肤弹性变差(捏起皮肤很久才恢复)
正确做法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给孩子喝口服补液盐(按说明书冲调),若喝不进去或症状加重,及时就医静脉补液,别硬扛。
五 别盲目“禁食”太久
误区五:
有些家长听说“呕吐后要空腹”,就一整天不给孩子吃东西,甚至连水都不喂,这其实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小宝宝,长时间禁食可能导致低血糖,加重精神萎靡,反而影响恢复。
正确做法
呕吐缓解后(通常3-4小时不吐),就可以尝试少量喂水,1岁以上的孩子可喂稀粥、烂面条等清淡食物,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别等孩子饿得没劲了才进食。
六 别漏掉这些“危险信号”,该就医时别犹豫
不是所有呕吐都能在家处理,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说明可能存在严重问题,必须立即就医:
1.呕吐物带血(红色或咖啡色)、黄绿色胆汁,或呕吐物像“喷射状”(用力喷出很远)。
2.呕吐伴随持续高热(超过38.5℃且退烧药无效)、剧烈腹痛(孩子哭闹不止、蜷缩身体)。
3.精神状态差,比如嗜睡、眼神呆滞、反应迟钝,甚至抽搐。
4.婴幼儿持续呕吐超过6小时,或无法进食进水,出现明显脱水症状。
上述这些情况可能提示肠梗阻、脑膜炎、急性阑尾炎等严重疾病,拖延时间可能危及生命,家长一定要警惕。
另外,孩子呕吐时,家长的冷静和科学护理比什么都重要。记住“不强行喂食、不擅自用药、多观察、早期识别危险信号”,就能帮孩子平稳度过不适期。如果实在拿不准,及时到医院就诊,专业的判断永远是最可靠的保障。
下一篇: “无声”产房里的暖心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