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联动与时间赛跑!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先天性膈疝”宝宝
近期,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手术室内,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营救紧张上演。在由产科、新生儿科、手术室、麻醉科等多学科组成的专业团队(MDT)的精诚协作下,针对一例孕38周、罹患致命“左侧膈疝”(腹腔脏器疝入胸腔,严重压迫心肺)的高危胎儿,凭借团队提前制定的详尽分娩及抢救预案,成功完成了出生后即刻插管的高难度抢救。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治,不仅是对精湛医术的考验,更是对医者仁心与职业担当的生动诠释。
孕妇小阳(化名)来自青海,曾多次怀孕均不及而终,去年年底再次成功受孕后,夫妻俩倍加珍惜,按时产检。但在孕21周的时候,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存在“左侧膈疝”——腹中肠管进入到了胸腔,导致左肺被压缩。胎龄越小,对肺部发育的影响越大,死亡率就越高。带着最后的希望与深深的焦虑,夫妻二人辗转联系到了我院产科刘主任。而此时宝宝的膈疝不仅导致整个左肺压迫痿憋严重,心脏亦受压右移,导致右肺亦受压缩小。这意味着分娩后宝宝将面临争分夺秒的高难度抢救,出生后在自主呼吸前要求完成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否则气体进入胃内会增加手术难度及死亡风险。
面对这对夫妇的绝望与期盼,刘主任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启动我院高危孕产妇救治预案。迅速组织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手术室等进行多学科会诊(MDT),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细节的追求,MDT团队反复推演分娩及抢救流程,制定了详尽的“作战计划”,并将分娩日定为胎儿满38周。
由于担心胎儿提前发动,新生儿科尉进茜主任团队承担最关键的“第一棒”抢救任务。深知责任重大,尉主任带领团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作风,在孕妇入院后,于手术室进行了高强度、多轮次实战演练,以确保无论宝宝何时娩出,各班组医师都能无缝衔接、成功抢救。同时,团队提前与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转运团队建立联系,为宝宝出生后可能需要的进一步救治或转运搭建了绿色生命通道。医护人员也时刻关注着小阳夫妇的情绪,用专业的态度和温暖的话语给予他们坚定的信心与支持,这份人文关怀贯穿救治全程。
手术当天,一场精密部署,凝聚着全体医护人员心血与期盼的新生儿抢救严阵以待。在手术室护士长张祎的周密安排下,新生儿抢救所需的气管插管喉镜、镜片、复苏气囊等设备已消毒备用,并在主任尉进茜指导下,按最佳的取拿顺序井然的放置于无菌抢救车上;产科刘主任、副主任梁娇等高效完成剖宫产术前准备,为胎儿娩出创造安全通道;麻醉科医生庞玉精准实施麻醉,全力保障母婴安全;新生儿科主治医师赵天娇严阵以待,她的使命是在胎儿娩出、脐带未断的“黄金窗口期”,直接在手术台上完成高难度的气管插管,抢在宝宝建立自主呼吸之前,为这个小生命打开至关重要的气道通路!与此同时,北京儿童医院转运团队也抵达手术室,并连接好转运呼吸机、一氧化氮吸入仪等,确保救治与转运无缝衔接。
12时05分,胎儿在紧张有序的氛围中顺利娩出。在宝宝开始第一次呼吸前赵天娇医师凭借娴熟的气管插管技术在手术台上给予建立了关键的气道通路,这条气道的及时建立,成功阻断了气体进入被挤压上移的胃肠,为后续救治赢得了决定性先机。断脐后,在新生儿科护士长杨希的指挥下,胃管置入减压、静脉通路建立等关键操作,迅速却有条不紊的展开。经过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和争分夺秒的救治,宝宝生命体征迅速稳定,经皮氧饱和度维持95%以上(接近完全正常水平),肤色红润。宝宝出生仅半小时,便通过绿色通道紧急转至北京儿童医院,并成功接受了膈疝修补术。目前,孩子已顺利拔除气管插管,生命体征平稳。
这场生命守卫战的胜利,是我院与北京儿童医院深度托管合作成效的集中体现。依托北京儿童医院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专家团队支持,我们共同构建了覆盖产前诊断、围产期管理、多学科联合诊疗、手术干预及重症监护的全流程救治体系。通过专家下沉、技术平移、管理同质化和人才一体化培养,两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融合与能力提升,成功救治了包括先天性膈疝、肠道闭锁、肛门闭锁在内的众多危重新生儿。
未来,作为区域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我们将继续深化与北京儿童医院的托管合作,强化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持续提升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水平,用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守护儿童健康,为更多家庭点燃希望之光。
科普时间
什么是先天性膈疝?
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是指胎儿先天性膈肌发育不全,导致腹腔脏器疝入胸腔,引起肺发育不良和严重肺动脉高压的一种先天性疾病,是导致胎儿、新生儿死亡或新生儿远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2.3-2.8)例/10 000例活产儿。本病病因复杂,个体差异大,10%-40%的患儿合并其他系统畸形,其中25%合并心脏异常。重症的病死率可达70%以上;诊断胎龄<25周是新生儿CDH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
CDH患儿的最佳娩出时机和方式尚存在争议。孕有CDH胎儿的孕妇应尽量在配备新生儿稳定能力的医疗中心分娩。胎龄37-38周分娩的CDH胎儿存活率高于39-41周分娩者。在未使用ECMO患儿的存活率方面,剖宫产娩出的CDH新生儿的存活率高于经阴道及阴道助产娩出者。
先天性膈疝的治疗
1.宫内干预技术:即胎儿镜下的气管封堵术(fetal endoscopic tracheal occlusion, FETO),通过封堵胎儿气管,使胎儿肺液积聚,增加肺内压,从而扩大肺体积,促进胎肺生长发育,降低出生后肺发育不良的风险,提高CDH患儿的存活率。在国内,宫内干预仅有零星病例报告。因此,在准确评估胎儿CDH的严重程度后,FETO可作为重度左侧CDH胎儿的一种治疗方式,其应用指征和远期预后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2.产时宫外治疗(ex-utero intrapartum theraphy, EXIT):EXIT是胎儿娩出过程中和娩出后立即进行的针对出生缺陷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该方法在保持胎儿胎盘循环的同时,对胎儿进行气管插管或行胎儿手术,以保证胎儿离开母体时的有效气道通气或氧气供应。大多数CDH新生儿出生后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绀等症状。若未能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患儿会因低氧血症和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而死亡。CDH的EXIT以往用于胎儿生后继续ECMO治疗的气道准备(EXIT-to-ECMO)。考虑到CDH胎儿出生时肺气道所受到的疝入脏器压迫可能是灾难性的,除需要接受ECMO治疗的CDH外,其他CDH患儿也极有可能发生产时窒息。故当CDH胎儿娩出时,在保持脐带供血同时,立即气管插管,成功建立气道后结扎脐带,以尽量减少肺损伤和缺氧,提供后续转运和手术治疗的时机以挽救生命。同时,由于新生儿生后延迟脐带结扎可以增加循环血量,EXIT-to-airway模式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新生儿窒息及生后贫血、低氧、高碳酸血症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操作较简便,可在2 分钟内完成,不升高产妇风险。研究结果显示,EXIT-to-airway模式优化了围术期治疗,提高手术治疗率和重症CDH生存率。基于此,对于本患儿我们也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措施。
3.手术治疗:CDH的根本治疗手段是通过手术将腹部脏器“归位”,解除对肺部的压力,并做膈肌修复。而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需由新生儿外科医师根据患儿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方案。
下一篇: “吃对”比“吃药”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