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小儿发烧怎么办?

作者:鲁伟 2020-04-01 09:32:51 来源:儿科 浏览次数:

1.1.jpg

  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是小儿常见的症状,也是引起家长关心的重要原因。在大多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保护性反应,是人体发动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过程。体温的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会影响人体正常功能,因此,对于确认发热的小儿,需对症处理并寻找发热原因。

1.2.jpg

  对于小儿发热,测量体温可选择使用腋窝下电子体温计、腋窝下水银温度计及红外耳膜温度计的任意一种,其他测量方法如直肠温度及口腔温度,如果小儿配合并没有不舒适表现推荐使用,因为肛温及口腔温度更接近核心体温,且不受环境温度影响。发热按程度可分为低热、中等热及高热,以口腔温度为例,低热为37.5℃-38℃,中等热为38.1℃-39℃,高热为39.1℃-41℃,超高热>41℃。发热程度不一定代表疾病严重程度,不是发热越高得的病越重。

  发热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发热(发热时间≤7天),长期发热(发热时间>7-10天)。急性发热是年龄<5岁小儿常见的就诊及住院原因,儿童平均每年经历3.7次发热。在引起小儿发热疾病的分类中,感染性疾病占63%,结缔组织疾病占14%,恶性肿瘤疾病占5%,不明原因疾病占13%。而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呼吸道感染占感染性发热病因的83.97%,大多数呼吸道感染病因是良性、自限性的病毒感染,只有少数是隐匿性的严重细菌感染或其它病原感染。但当<3个月的婴儿体温≥38℃或3-6月婴儿体温≥39℃时,可作为严重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1.3.jpg

  发热不是原发病,而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它是抵抗感染的有益生理过程。但发热会引起小儿身体不适如影响睡眠、易激惹、哭闹、活动能力差等,超高热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异常如谵妄、昏迷,甚至惊厥。因此,在发热时有时需使用退热药。

  2月龄以上儿童,肛温≥39℃(口温≥38.5℃,腋温≥38.2℃),推荐口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6月龄以上儿童,推荐口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对于呕吐患儿,可使用上述药物直肠给药;因发热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如疼痛、易激惹、哭闹、活动能力差等,即使体温没有特别高也可以使用上述退热药;发热时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退热,因为可能掩盖或加重病情。但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发作。使用退热药后1-2小时体温的变化并不能帮助判断疾病严重程度,也就是说体温下降快不代表所患疾病轻,体温下降慢或不降不代表疾病重。但使用退热药后大多数患儿疾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也能达到家长在家中初步护理的目的。

  对于反复发热的儿童,可使用退热药时间间隔4-6小时一次,一天不超过4次。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退热,也不推荐两者交替使用退热。如果小儿在低热或中等发热时精神好,能吃能玩,没有影响日常生活,可以不使用退热药,给小儿多饮水,解衣散热即可。对于高热不退的小儿,可配合温水擦浴物理降温。但是如果在擦浴时小儿有明显不适就不要擦浴,也不推荐使用酒精、冰水物理降温。人体存在体温调节机制,不会让温度无限上升,一般会控制在41℃以内。

  对于小儿,在发热过程,小儿的表现及伴随症状很重要。家长需要观察患儿全身症状(如有无寒战、皮疹、出汗等)、精神情况(如有无头晕、头痛、抽搐、意识不清等)、呼吸情况(如咳嗽、咳痰、气促、胸闷、胸痛等)、循环情况(如心慌、水肿等)、泌尿系统情况(如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运动情况(如肌肉酸痛、骨痛、关节疼痛等)。因为体温变化趋势相对于单个时间点测得的体温对医生更有价值,所以需要家长监测小儿体温,每天至少4次,并观察有无伴随症状,对新出现的尤其是一过性的症状,要引起重视。如果小儿只存在发热,没有其他症状,精神活动都正常,建议家长在家中退热护理即可,根据情况就诊。而对于新生儿,在出现发热体温在38℃以上必须立即就诊。

上一篇: 不多动也可能是“多动症”?

下一篇: 非常时期,这一视频培训会吸引近6000余人线上观看!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