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咳嗽常见的“五大误区”您了解吗?
咳嗽作为人体最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之一,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从轻微的干咳到剧烈的阵咳,从短暂的感冒咳嗽到缠绵数月的慢性咳嗽,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面对咳嗽,人们常陷入两种极端:要么过度紧张,一见咳嗽就急于用药压制;要么掉以轻心,对长期咳嗽置之不理。
事实上,咳嗽是人体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通过咳嗽反射,可以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保护呼吸道的通畅。面对咳嗽,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重视不焦虑,干预有分寸”——既要关注咳嗽可能提示的健康问题,又要避免过度干预自然的防御过程。【妇幼健康科普】
特别是儿童咳嗽时,家长更需要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避免陷入以下咳嗽护理中的“常见误区”。
1 误区一:一咳嗽就急着用止咳药
错误做法:家长见孩子咳嗽即喂止咳药,追求快速 “止咳”。
科学解释:咳嗽是身体的保护性反射,能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盲目止咳会导致痰液滞留,增加细菌滋生和感染风险。数据显示,50%的儿童咳嗽在10天内消退,90%在25天内自行缓解。
正确做法:镇咳药非首选,仅当咳嗽严重影响睡眠和饮食时,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2 误区二:滥用抗生素
错误做法:认为咳嗽即有炎症,自行给孩子服用抗生素。
科学解释:儿童咳嗽原因多样(普通感冒、过敏、哮喘等),大部分由病毒感染引起,而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改善病情,还会破坏孩子肠道菌群平衡,增加耐药风险。
正确做法:4岁以下不要使用非处方咳嗽感冒药,因为这些药对幼儿可能弊大于利;确诊感染性病变后,必须在职业医师指导下使用抗生素,严格遵医嘱剂量服用;若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等不适,暂时停药并到医院评估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
3 误区三:用蜂蜜止咳
错误做法:给1岁以下婴幼儿喂食蜂蜜止咳。
科学解释:1岁以下婴幼儿肠道发育不完善,蜂蜜中可能含肉毒杆菌孢子,食用后有中毒风险(如便秘、哭声微弱、呼吸困难)。
正确做法:1岁以上干咳患儿可喝温热蜂蜜水缓解症状,1 岁以下禁止食用。
4 误区四:让孩子 “捂汗止咳”
错误做法:给咳嗽孩子穿过多衣物、盖厚被子,认为 “捂汗能退烧止咳”。
科学解释:儿童体温调节能力差,过度捂汗易导致体温骤升、脱水、缺氧,甚至引发 “捂热综合征” 危及生命。
正确做法:根据环境温度和孩子状态适当增减衣物,穿宽松棉质衣物,保持身体干爽透气。
5 误区五:雾化 = 吸抗生素、会依赖?
错误做法:对雾化治疗存在误解,认为其含抗生素或会导致依赖。
科学解释:雾化是高效治疗方式,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剂量小、副作用少、见效快(适用于咳喘、哮喘等)。
规范操作要点:
雾化前:30 分钟禁食,不涂油性面霜。
雾化中:缓慢口吸气→屏气 1-2 秒→鼻呼气,深吸药液。婴幼儿平静呼吸即可。
雾化后:清水漱口 / 喝水、洗脸 / 擦脸,对痰液不易排出或咳嗽无力患儿给予拍背、排痰。
家长朋友们,避开误区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下面这些科学护理技巧,建议收藏学习!
一、拍背排痰(核心技巧)
正确姿势:患儿取坐位或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手法:五指并拢,手成空杯状,避开脊柱、肾区。
顺序:从腰部以上,按 “下→上、外→内” 叩击背部,避开脊柱、肾区,频率120-180次/分,每次5-10分钟。
力度:以患儿不感觉疼痛为宜,拍背时观察孩子面色和呼吸。
二、环境与饮食管理
环境要求: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30分钟。
使用空气净化器、加湿器,调节湿度至 50%-60%。
避免孩子接触二手烟、雾霾、尘螨、香水、油烟等过敏原及刺激性物质。
饮食建议:多喝水,少吃甜食、忌油炸食品(避免加重痰多)。
三、就医前的准备建议
记录症状:咳嗽开始时间、频率、性质,是否伴随发热、流涕、喘息等,便于医师快速判断。
观察环境与诱因:回忆孩子是否接触过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烟雾、冷空气等,或近期是否有疫苗接种、旅行史。
携带用药记录:若已自行使用药物(如止咳药、抗生素),需携带药品包装或记录用药名称、剂量、时间,避免重复用药或药物相互作用。
医生提醒
当孩子出现咳嗽时,家长应遵循“安全、必要、适度”用药原则,严格按医嘱剂量使用药物,不自行增减或延长用药时间并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或症状加重及时就医;特别要警惕咳嗽伴随的危险信号,如果咳嗽伴随高热不退(超过3天)、呼吸急促困难、胸痛、咳血或口唇发绀等表现,提示可能存在严重感染或其他重要疾病,应立即就医。
在日常护理中,家长要掌握科学的预防策略和正确的护理技巧,这样能有效减少咳嗽的发生频率、降低严重程度,并在咳嗽来临时从容应对。要记住“重视不焦虑,干预有分寸”的原则,既重视咳嗽传递的身体信号,又避免过度干预自然的防御过程,科学认识和正确护理,才能帮助孩子安全舒适地度过咳嗽期,守护呼吸健康。
上一篇: 以评促改 护佑新生丨顺义区召开危重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会
下一篇: 水光注射治疗,怎样做安全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