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看懂乳腺癌病理报告
相信对于很多乳腺癌患者来说,病理报告那一页纸一定是大家研究次数最多,有时却还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的吧。明明是最重要的一张“判决书”,但是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中文夹杂着专业英语单词、英语缩写,究竟都是什么意思呢?【妇幼健康科普】
首先,看一下病理报告最上边的基本信息,姓名、病案号、年龄等,确认是不是自己的病理报告;其次,肉眼所见是病理医生对于您的标本肉眼所见的描述,这个不需要患者和家属去深究和理解;最后,报告下半部分的病理诊断是您最应该关注的内容。
乳腺穿刺病理结果较为简单,主要包含了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便于乳腺科医生针对病理结果给您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而保乳手术及乳腺切除术对应的病理报告内容比较全面,包括了乳腺癌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是否伴有神经侵犯,是否有脉管(血管、淋巴管)内癌栓,淋巴结是否有转移等。
1.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包括原位癌(如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微小浸润性癌、浸润性癌(最常见,其中又以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其中,原位癌手术后不需要化疗,可以选择放疗或内分泌治疗。浸润性癌是否需要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需要乳腺科医生综合其他指标分析决定。
2.浸润性癌的组织学分级。分为I级,Ⅱ级,Ⅲ级。按照肿瘤形成腺管的多少、细胞的异型程度及核分裂象多少进行分级,每项指标按1~3分逐级递增,3项指标得分之和即对应相应的组织学分级。其中3~5分为Ⅰ级(分化好),6~7分为Ⅱ级(中等分化),8~9分为Ⅲ级(分化差)。分级越低,预后越好,分级越高,表示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侵袭和转移的能力越强。大部分患者的组织学分级是II级或III级。
3.肿瘤大小。肿瘤大小主要看浸润性癌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肿瘤当然是越小越好。病理结果上的肿瘤大小可能和术前影像学检查的大小有差异,这是正常的,一方面影像学检查受限于体位,可能不能真实反映肿瘤的大小,尤其是不规则的肿块;另一方面,组织经过福尔马林固定后会缩水,体积会变小。
4.脉管内癌栓。脉管指的是血管、淋巴管,是否有脉管内癌栓是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风险的高危因素之一。
5.手术切缘情况。若是做了保乳手术,还会有上、下、内、外切缘的病理结果,提示是否有癌残留;做了整形保留了乳头乳晕,则还会有乳晕下切缘病理,提示有没有癌残留。有时候术中快速冰冻病理结果未发现癌残留,但是术后常规石蜡病理结果提示发现癌残留,可能需要再次手术,这也是难免的,术中冰冻病理虽然快,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含水量多、脂肪含量高的组织,不利于制备病理切片;组织块切片深度不够,或者病变微小,也容易遗漏病变。
6.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一般会以“淋巴结可见/未见癌转移(m/n)”形式描述,m指转移的淋巴结数目,n是淋巴结总数。转移的淋巴结数目是肿瘤分期和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复发和转移风险越大,预后越差。
7.肿瘤的分期。通过肿瘤大小T和转移淋巴结的多少N即可得出肿瘤的分期,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是乳腺科医生通过影像学和病史来判断的。大家可以自己初步了解自己的肿瘤分期情况,初步判断一下预后。
8.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免疫组化报告中最重要的四个指标是:ER、PR、Her-2、Ki67。
(1)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是内分泌治疗敏感度的指标,用于帮助判定患者是否需要内分泌治疗。当ER、PR大于1%时,为阳性,推荐患者进行内分泌治疗。
(2)Her-2(人类表皮因子受体2)用于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靶向治疗。目前研究建议靶向治疗仅用于浸润性癌,原位癌不需要使用。当报告单上显示,0和1+时,代表阴性,3+代表阳性,2+表示尚不能明确是阴性还是阳性,需要进一步做FISH(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来确定。Her-2(3+)或FISH检测为阳性时,代表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复发和转移的概率较高,预后也相对比较差,提示可以应用靶向药物治疗来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
(3)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代表肿瘤增殖指数,Ki67值越高,表示肿瘤生长越快,预后较差,但是对化疗更敏感。
(4)除了上述指标,病理报告常还包含CK5/6、P53、P120、EGFR等免疫组化标记物的检测,这些指标各有不同的意义,主要用于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所需,不必过度纠结。
总之,乳腺癌的治疗并不是由某一项指标决定的,需综合分析,包括肿瘤类型,肿瘤大小、分子分型、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等。手术只是乳腺癌治疗的基本,术前新辅助治疗以及术后治疗仍很重要。
上一篇: 拍牙片发现孩子没有恒牙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