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她们让穿刺针头长了“眼”

作者:王潇 2018-09-14 18:00:13 浏览次数:

1.jpg

  专注的眼神、果断地穿刺、稳稳地送针,血液顺着针芯缓缓流出……“你们太棒啦!针头像长了眼一样扎进如发丝一样细的血管里,每次都是一针见血,孩子少受了好多罪。”发出感慨的是宝妈杨女士。她满怀对顺义妇儿医院儿科门诊医护人员的信赖与理解,放心的把自己的宝宝交给这些姐妹们。

2.jpg

  近日,杨女士一家将写有“白衣天使,技术精湛”字样的锦旗献给了儿科门诊全体护士姐妹。这面锦旗充分表达了家属对护士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激励着护士们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3.jpg

  她的宝宝在一个半月大的时候因为拉肚子脱水第一次来到儿科门诊治疗,从那时起到一岁半的输液治疗一直在这里,已经成为儿科门诊的小“老病号”。儿童的静脉穿刺本就比成人有难度,这个宝宝的血管条件比其他孩子的还要差,从头皮的毛细血管到肉肉的手脚,平坦干净。面对这个特殊的宝宝,儿科门诊的护士们每次都是耐心寻找“微乎其微”的血管,擦亮眼睛,确保每次都是一针成功。

  在炎热的夏季,这个宝宝发着高烧再次来到儿科门诊就诊输液,对于这个小小的“老病号”护士们真是百感交集。孩子苍白的小脸上挂着泪痕,对护士已经熟悉的宝宝少了几分往日的哭闹,但虚弱的身体加上高烧的原因让他的血管穿刺更是难上加难。杨女士看着孩子难受的表情,心里着急,但十分理解的对护士说:“我知道他的血管不太好扎,还是希望你们就扎一次,交给你们我放心。”“我们一定尽力!”护士高海宁轻声说道。高护士轻柔地捧着这个小家伙的头看了又看,找了又找,像是寻宝一样仔细专注。一岁多的小宝宝好动,挥舞着手脚,扭动着小脑袋四处乱瞅,想让他安静下来谈何容易,家长和护士首先要做的就是降低宝宝的恐惧,亲和的语言与眼神交流,同时妥善固定穿刺部位,当针尖慢慢进入皮肤,果断地轻轻刺入——成功了,杨女士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夏天孩子头部经常出汗,有时玩耍、睡觉会把留置针蹭掉,基于上述原因,杨女士的宝宝几乎是每天一针,这无疑是给穿刺带来“雪上加霜”的难度,时刻考验着儿科门诊护士的“手上功夫”。但随着穿刺天数的增多,可用的血管越来越少,在第六天,准备打留置针的时候真是比寻宝还要难,家长也是面露难色地说:“难为你们了。” 护士杨新新一遍又一遍的在宝贝头上仔细的寻找可用的血管,“不行太细了”、“这里位置不好”、“这是动脉”…… “就在这里穿刺!”大家屏住呼吸,轻巧娴熟的技法平稳准确地送针,将留置针打在发丝般细的血管内。“你们可真厉害啊!每天都来输液,连续一周了,每次都是一下就扎上,孩子少受了好多罪。”杨女士激动地说。

  完成穿刺后,如释重负的感觉让护士松了口气,但更暖心的是家长对护士们的理解。杨女士知道固定好孩子穿刺部位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护士们寻找血管的时候,家长从来不会埋怨护士耽误时间,更不会说一些冷言冷语干扰护士,她明白想要在胖嘟嘟的宝宝身上找准一根细细的血管谈何容易。对护士的理解其实更多的是基于对儿科门诊医护人员的信任——信任他们每一个步骤都按照规范流程操作;信任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有耐心;信任他们的技术精湛,“一针见血”。

4.jpg

  在大家眼里,护士做不来手术,谈不上医术,每天就是发药、打针、输液,其实打针输液在旁人眼里好像很简单的操作——轻轻扎一下就好了,可谁知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护士却要付出多少努力。儿科的护士们平时为了扎针找手感,熟练穿刺角度,都会用头皮针导管部分模拟宝宝的细血管,一遍又一遍的精准练习。在小导管上反复练习上千次,年资高的护士不厌其烦的为年轻护士讲解各种血管的穿刺技巧,有时甚至互相在对方的手上寻找针尖一层层穿刺的突破感。

  千锤百炼只为精益求精,家属的这面锦旗肯定了护士娴熟的技术,也激励着她们更加努力工作,不忘初心,患者的信赖让护士们感受到再繁忙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供 稿:儿科 王潇

编辑校对:宣传中心 邓璐 黄山

设计制作:宣传中心 任静 李纪璇

审 核:护理部

上一篇: 儿童长出气是病吗?

下一篇: 重要通知! 儿童保健、预防保健科室迁址啦!家长们千万别跑错了

相关科室

  宣传中心的前身是健康教育科,科室成立于2006年,目前科室有成员两名。  宣传中心在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包括与媒体合作等加强医院整体宣传和活动策划。负责单位网站管理和院报的编辑发放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开展对外宣传和医院窗口形象展示工作。充分利用院内宣传橱窗、电子大屏幕等宣传阵地,加强法律法规等及科普知识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