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健康科普 > 正文

宝宝拒奶、哭闹?可能是鹅口疮在“捣乱”

作者:傅新倩 2025-11-07 15:31:03 来源:儿科门诊护理组 浏览次数:

  宝宝嘴里有擦不掉的“白膜”?别误当奶渍!这很可能是婴幼儿常见的鹅口疮(俗称“雪口病”)。当发现宝宝口腔内出现像雪花或奶块般的白斑,且难以擦拭,您就需要警惕了。正确认识它,是帮助宝宝摆脱不适的第一步。

  一、什么是鹅口疮?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一种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这种真菌在我们生活中广泛存在,健康人的皮肤、肠道和阴道也可能存在。对于免疫力尚不完善的婴幼儿来说,它容易“过度繁殖”,从而引发感染。

  提问

  如何鉴别:鹅口疮 vs 奶渍

  回答

  ·鹅口疮:白色斑块状如凝乳或雪花,不易擦拭。若强行擦掉,下方会露出红色、可能轻微出血的黏膜,宝宝会因疼痛而哭闹。

  ·奶渍:呈片状,很容易被温湿纱布擦掉,擦掉后口腔黏膜光滑完好。

二、哪些宝宝容易得鹅口疮?

  以下宝宝是鹅口疮的高危人群:

  1.新生儿及小婴儿: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是最高发人群。

  2.长期/滥用抗生素的宝宝:抗生素在杀死坏细菌的同时,也破坏了口腔内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念珠菌“趁虚而入”。

  3.免疫力低下的宝宝:如营养不良、体质较弱或经常生病的孩子。

  4.卫生不佳的宝宝: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或照顾者手部不清洁,都可能造成“病从口入”。

  5.存在母婴传播风险的宝宝:经母亲产道分娩时被感染,或通过母亲被念珠菌感染的乳头在哺乳时形成 “交叉感染”。

三、如何治疗和护理?

  一旦确诊,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抗真菌+精细护理”的组合拳,切勿自行用药。

  1. 规范用药(核心关键)

  ·首选药物:制霉菌素。通常将制霉菌素片溶于鱼肝油或甘油中,制成混悬液,用棉签均匀涂抹在口腔所有患处,每天3-4次。

  ·最大误区——见好就收:症状消失后必须继续用药2-3天,以彻底清除真菌,否则极易复发。

  ·辅助用药:可使用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在哺乳前清洗母亲乳头,或为宝宝清洗口腔,能创造碱性环境,抑制真菌生长。

  2.彻底消毒(阻断传播)

  ·所有入口物品:奶瓶、奶嘴、安抚奶嘴、牙胶等,每日需煮沸消毒10-15分钟。

  ·母乳妈妈:喂奶前后用温水清洗乳头。若自身有疑似感染(如乳头红、痒、痛),需与宝宝同时治疗。

  ·手部卫生:护理宝宝前,大人必须彻底洗手。同时勤给宝宝洗手,减少因吃手带入真菌的可能。

  3. 增强抵抗力与营养

  ·坚持母乳喂养,母乳中的免疫活性物质能帮助宝宝建立防御。

  ·饮食上提供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特别是B族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新鲜蔬果等。

  ·若因使用抗生素导致,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益生菌,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四、必须避开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认为是“上火”,多喝水就行

  鹅口疮是真菌感染,有明确的病原体,需要抗真菌药物治疗,拖延可能导致感染蔓延至食道、甚至引发全身性感染。

误区二:用紫药水(甲紫)涂抹

  紫药水长期使用可能对口腔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并影响病情观察,目前已不推荐使用。

误区三:症状一好就停药

  这是导致鹅口疮反复发作的最主要原因。真菌非常顽固,必须按疗程用药才能根除。

五、如何有效预防?

  1.消毒到位:严格对婴幼儿餐具进行清洁消毒。

  2.乳房清洁:母乳妈妈注意乳头干燥与清洁。

  3.科学用药:避免给宝宝滥用抗生素和激素。

  4.培养喂养好习惯:喂奶后喂一两口温开水,有清洁口腔的作用。

  5.增强体质:保证全面营养,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提升宝宝自身免疫力。

  小儿鹅口疮是育儿路上一个常见且可控的挑战。家长只需记住 “擦不掉的白斑” 这个关键特征,一旦发现及时就医,并严格遵循 “足疗程用药” 和 “彻底消毒” 两大原则,就能帮助宝宝快速康复,重现灿烂笑容。

下一篇: 糖尿病饮食的“四大误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