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健康科普 > 正文

告别“玻璃心”,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作者:赵青 2025-10-23 11:35:44 来源:精神科 浏览次数:

113600.jpg

  这些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我们称之为“玻璃心”。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代表着敏感、自省和对世界深刻的感知力,这是一种独特的能力。如果这个能力经常会搅扰你的情绪,那就意味着你需要做点什么,从而既能够良好地保持这个能力,又能让心理状态更有“弹性”。【妇幼健康科普】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青少年容易“玻璃心”。从生理层面,青少年的前额叶发育尚未成熟,抑制功能偏弱,加之性激素的作用,情绪容易变得不稳定。从心理层面,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开始成长,他们更加关注自我认同和自尊,在没有形成对自身形象的充分、稳定的了解之前,他们经常会思考“我应该是什么样的”、“别人眼里我是什么样的”、“实际上我是什么样的”。从社会层面,随着青少年生活能力的增强,社交圈子从以家庭为中心转移到了同伴群体,同伴对他的言行态度开始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为了给青少年的“玻璃心”赋能,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第一,保持家庭关系的稳定。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就像一个踏实的港湾,可以提供给青少年无穷的安全感和力量感。家长要做的就是不在孩子面前争吵,尽量统一教育方式。可以尝试做个好的倾听者。当孩子倾诉烦恼时,首要任务是理解和接纳他的情绪,而不是立刻替他解决问题,也不是对他表达失望。青少年需要的是平复情绪后的自我反思,家长可以帮助他一起分析问题,但不要过度包办、指挥、或要求他们服从。一味地被要求服从于家长的决策也会增加青少年的自我挫败感。家长也可以适时讲述你年轻时类似的困境和如何克服的故事。

第二,帮助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可以从过度关注结果转向欣赏过程。结果如何不可控,比如将目标设定为期末考95分以上,由于影响因素比较多,过度关注结果会增加焦虑感。青少年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影响过程,比如将目标设定为每周完成3张卷子,家长积极关注到青少年在这个过程中的认真、努力、坚持等优秀的表现,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可以增加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还可以每周与孩子梳理本阶段做的不错的事情,培养自我肯定的习惯。当青少年出现消极思维时,可以主动想想如何转变成积极的思维,比如考试没有达到预期,消极的思维可能是“我真失败”,积极的思维可以是“事情并没有最糟糕,这只是提醒我哪里还可以再改善一下”。

第三,把情绪管理的更细致。青少年可以尝试记录情绪日记,探索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因为什么事情,出现了什么情绪,情绪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当情绪激动的时候自己产生了什么想法,情绪是如何消退的,什么样的方法对情绪有效,情绪平复后自己的想法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后续计划如何应对等。情绪可能影响想法,给认知加上滤镜,认知的角度也会影响情绪。

第四,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参与多元化活动。虽然目前网络世界很丰富,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现实中的社交互动。花费大量时间于电子游戏和视频,会影响自我探索和成长。家长可以鼓励青少年尝试稍有难度但可实现的活动,如参加一个小型演讲或尝试新运动,逐渐积累成功体验。青少年还可以参与不同性质的社团活动,让他们在多个群体中找到归属感,而不依赖单一的评价来源。

总之,“玻璃心”并不可怕,在面对自己的脆弱和不足时,依然坚定地相信自己,要有办法管理情绪,有勇气重新开始,有行动保持进步,“玻璃心”终将会变得坚不可摧。

上一篇: 喉咙痛+草莓舌+皮疹:警惕猩红热

下一篇: 家长必看:让孩子轻松度过扁桃体术后恢复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