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健康科普 > 正文

体检发现“乳腺导管原位癌”别慌!这是“0期”乳腺癌的关键警报!

作者:付慧 2025-10-17 10:55:02 来源:乳腺中心 浏览次数: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通常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或乳腺组织,但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乳房更与女性的自我认同和心理健康紧密相连,乳房切除手术可能会给女性带来心理上的失落。

  57岁的李阿姨,在体检中发现双侧乳房结节,两个月后复查彩超提示乳房结节有进展,进一步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显示为双侧乳腺导管原位癌。当她看到“乳腺导管原位癌”这个陌生名词时,第一反应是慌乱:“这是癌症吗?需要化疗吗?”明明每年都按时体检,怎么突然就得了癌......

  01 什么是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是局限于乳腺导管内, 未突破基底膜的非浸润性乳腺恶性肿瘤,被称为0期乳腺癌。多数发生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也可发生于大导管,是局限于乳腺导管内的原位癌。它的本质是乳腺导管内上皮细胞发生恶性增生,形成癌变。但与侵袭性乳腺癌不同,这些癌细胞被“囚禁”在导管基底膜内,如同关在笼中的猛兽,尚未获得向周围组织侵袭和远处转移的能力。典型的DCIS在乳腺X线摄影检查时多表现为不伴肿块的簇状微小钙化灶,恶性钙化还可表现为细小点样、线状、分支状钙化等,这也是钼靶检查中发现的可疑迹象。【妇幼健康科普】

  DCIS在医学界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早期警报,提示乳腺存在癌变风险;又是潜在隐患,存在向浸润癌转变的可能。因此DCIS被普遍认为是IDC的前驱病变,DCIS不经治疗最终可能会发展为浸润性导管癌(IDC),获得转移能力,威胁生命。对最初误诊为良性病变而导致未能获得治疗的DCIS研究显示,从DCIS进展为IDC的比例为14% ~ 53%。

  02 如何早期发现乳腺导管原位癌呢?

  随着筛查技术的进步,DCIS的检出率显著提高。目前至少有90%的DCIS是在乳腺X线摄影筛查中被发现的,约10%的患者有可触及的肿块,约6%的患者乳腺X线摄影检查表现为假阴性。DCIS的典型MRI表现为沿导管分布的导管样或段样成簇小环状强化,也可表现为局灶性、区域性或弥漫性强化,孤立性或多发性肿块。B超下DCIS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肿块,内部呈低回声,肿块内多具有弥漫、成堆或簇状分布的针尖样、颗粒状钙化,肿块内血流多较丰富。空芯针穿刺活检及开放活检都是获取DCIS组织学诊断的手段,但穿刺活检提示为DCIS的患者需行完整切除以排除浸润癌。在穿刺活检结果为DCIS的患者中,25%有IDC成分;在穿刺活检结果为小叶原位癌的患者中,开放活检后有 17% ~ 27%病理学诊断升级为DCIS或浸润性癌,因此建议穿刺活检后行开放活检。

  钼靶对微钙化极其敏感,可发现仅0.5毫米的钙化点;而超声擅长识别致密乳腺中的肿块。中国女性多为致密型乳腺,因此依据中国女性乳腺特点,40岁后推荐钼靶+超声联合筛查,必要时可行乳腺MRI检查,检出率比单一检查提高30%以上。

  03 导管原位癌的治疗策略——个体化选择

  DCIS的治疗目标是完全清除导管内癌细胞,阻止其向浸润性癌转变。现代医学强调“适度治疗”原则,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量体裁衣。

  手术治疗包括全乳切除术、保乳手术。

  全乳切除术:适用于多灶性病变(病灶分散)、广泛钙化或保乳难以完全切除的患者。术后通常无需放疗。全乳切除术对98%的DCIS患者是一种治愈性处理方法。

  保乳手术:切除肿瘤及周边少量正常组织(保证阴性切缘)。适用于病灶局限的患者。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保乳手术(不包括腋窝淋巴结清扫)+全乳放疗与乳房切除术有相似的生存率。保乳手术后追加全乳放疗,可将同侧复发风险降低50%以上。对临床医师评估为复发风险“低”的患者,可仅行保乳手术而不接受放疗。

  全身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ER+/PR+)的DCIS患者,术后5年的内分泌治疗可带来显著获益,内分泌用药包括他莫昔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剂。从逻辑上看,DCIS是局部问题,不存在远处转移风险,因此目前尚不推荐辅助抗HER2靶向治疗以及化疗。

  04 预后如何?需警惕哪些“高危因素”?

  乳腺导管原位癌总体预后良好,但需警惕高危因素。一项随访超过10年的研究显示,DCIS患者的10年累积复发率仅为5.3%,且无乳腺癌相关死亡。但以下因素显著增加复发风险:病灶>5.0cm;激素受体阴性(ER-/PR-):癌细胞对内分泌治疗不敏感;高级别(粉刺型):癌细胞增殖活跃,侵袭性强。因此,长期随访不可松懈,术后仍应规范随访:每6 - 12个月1次的病情随访和体格检查,持续5年后改为每年1次。每12个月应进行1次乳房X线摄影(保乳手术患者放疗后每 6 -12个月1次)及乳腺超声检查。对于高危人群可考虑乳腺MRI补充检查。

  防患于未然:乳腺癌筛查指南(年龄与风险分层)

  · 40岁以下女性:首选超声检查(中国女性多为致密型乳腺)。

  · 40岁以上女性:每年1次钼靶+超声联合筛查。

  · 高危人群(满足任一项):

  BRCA1/2基因突变(风险增高4-6倍)

  一级亲属患乳腺癌

  既往乳腺不典型增生

  胸部放射治疗史

  →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可补充乳腺MRI。

上一篇: 世界更年期关怀日|愿每个“特殊阶段”的你,都能被温柔以待

下一篇: 孩子总爱“叹气”,是情绪还是疾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