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实战抢救让我感受到了这里的“人情味”
9月初我来到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中医蒙医医院进行对口帮扶工作,转眼就到了快要结束的日子了,在这短短的1个多月时间里,内蒙人的热情、基层医院儿科医生对知识的渴望,使我真正融入其中并成为科室的一员,以主人翁的姿态带领大家一起进步。
由于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紧缺、断层严重,儿科的门诊工作基本全落到儿科主任董瑞兰的身上,而且化验检查设备及手段有限,这就对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与儿科同事的交流中,我发现由于人口量本来就不大,再加上人们普遍健康知识水平不高,来医院就医的人不太多。而患者才是医生最好的老师,于是我收集自己从医过程中的典型病历与大家分享,让大家能更直观地学习相关疾病的诊疗知识。在晨交班时我还发现大家对病历汇报很模糊,往往抓不到重点,于是我给大家讲解病历特点、病历分析,如何用简洁的话语介绍一个病人的情况,让接班人一听就能明白。
几天前门诊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一位老奶奶抱着2岁的男童走进诊室。老人由于年幼时缺钙形成腿部畸形,显得步履蹒跚,行走不快,我想这一定不是个急症的病人,可进入诊室介绍的病情却让我瞬间紧张了起来。奶奶说:“孩子昨天开始抽搐了4次,因为交通不便,住在村里所以没有及时来。”
一连串的问号立马映入脑内:有没有发热?有没有外伤史?有没有既往史和家族史?这么频繁的抽搐却没有第一时间来医院,抽搐表现形式什么样?马上会不会再抽搐?但无论如何要做好抢救准备了。通过病情询问发现患儿有发热、有外伤,没有既往史但有家族史,但孩子2岁了却还不会说话,抽搐过后行走不稳了。立即开了头颅CT及相关抽血检查,可患儿刚出诊室就开始出现了抽搐,所有的大夫都围了上来,却没有人下医嘱。于是我立刻成为了这次抢救的小组长,有条不紊地指导大夫与护士进行抢救。经过抢救患儿很快抽搐缓解,最后检查结果回报提示枕大池蛛网膜囊肿,遂转入外科诊治,并建议上级医院完善脑电图等检查。由于考虑到患儿家庭条件困难,科室还给减免了部分费用,让我感受颇深,感受到了在患者诊治过程中的“人情味”。
通过这次抢救,我发现当地儿科医生急救知识比较薄弱,遇到需要急救的病人不能沉着冷静应对。与儿科董主任沟通后我在科室就危重症患儿的识别、儿科常见急症的处理、儿童心肺复苏开展了专题讲课,整个过程大家都在非常认真聆听,课后儿科同事们都表示很有收获。
短短的1个多月时间,很开心儿科的同事们都表示收获很多,我也收获了大家的肯定和异地的友谊,为自身所学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