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错 父母该不该说反话呢?
有些父母,面对孩子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时,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应该怎么做,而是总喜欢故意说反话,来教育和纠正孩子的行为。
如:孩子作业没写完,家长:那你出去玩啊;孩子放学回来很晚,家长:天天放学在外面疯玩,再这么晚就别回来了;孩子看电视站的近,家长:你直接贴到电视跟前看好了……
有时候,说反话可能会调节气氛,显得很幽默,可有的时候,父母的语气和态度,也会让孩子产生误解——我到底该怎么做呢?他不直接告诉我,是不喜欢我吗?所以,孩子犯了错,父母该不该说反话呢?我们邀请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闫春梅医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他的语言发育也是一个逐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咿呀学语到会用简单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思、想法,逐渐发展到能用生动的语言,主谓宾定状补来修饰表达,这种不断完善的过程代表着孩子大脑发育和思维逐渐成熟。
反语是一些成年人的表达方式,不是一种平铺直叙,表达的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需要有同样文化社会背景和经历的人才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其真正用意。所以,幼小的孩子理解大人的这种反语,会造成孩子理解偏差,误导孩子的行为,或者造成迷茫、不知所措,无法正确判断和执行。
反语有表面和内涵两层意思,表面上的意思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而内涵一层意思则是说话者的真正意思,这个意思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所赋予的。反语的表达常代表着一种暗示,携带者讲话的特殊情绪,甚至是一种讽刺与谴责,褒义贬义翻转,具有更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这种负面情绪和负面思维的表达,首先不能让年龄幼小的儿童理解,同时又会传达一种不高兴的情绪,让孩子感觉到不被喜欢、不被认可,被批评、被否定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发孩子心理和行为自卑,做事胆小、退缩,缺乏勇气和胆量,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情绪。孩子长期听着这种反语,对孩子是一种无形的负面情绪的压力;长期负面评价也会让孩子产生抑郁情绪,什么事情总是往坏处想;
另外,在长期这种反语的影响下,一方面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学习,也会用同样的语言方式对待同学和伙伴,造成和朋友的理解偏差,甚至误解,以至于产生矛盾冲突,远离伙伴,造成人际交往困难。
疫情期间,全家隔离在家,长期奔波在外的家长,终于能有更多的时间在家团聚,而长时间的相聚却出现了家庭矛盾冲突的迅猛。很多的原因都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家长看不惯,希望纠正孩子的行为,因为语言沟通不当,引发矛盾冲突升级。
家长和孩子说话是一个沟通的过程。沟通在汉语词汇里,指河道开沟,以使两水相通,指疏通彼此的意见,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所以沟通需要信息的传达、反馈和达成一致三个步骤,才算完成沟通的过程。人和人的沟通通过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肢体语言包括动作、表情和眼神等。
沟通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同时又有情感交流的过程,最终达到主动方控制的功能。通过沟通获得对方的信赖,方便配合后续行为,有利于做出最佳选择并减少纠纷,所以,沟通是一种为达到预期目标相互协作的过程。而沟通一定会有信息的流失,我们称之为漏斗效应。你想表达的100%,对方可能听到的60%,对方理解的40%,对方能记住的可能只有20%。所以沟通的漏斗效应造成有效沟通有限,需要反复的重复,而重复的过程又容易造成对方的不耐烦,而引发矛盾冲突。
所以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家长的语言方式,情绪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生长发育。所以,希望更多的家长传达给孩子更多积极的、快乐的情绪,减少负面情绪的表达,避免情绪传染,就能培养出积极向上乐观的孩子。
下一篇: 阴道真的“脏”吗?
相关科室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心理门诊开设于2018年3月,旨在为广大妇女、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门诊主要服务内容为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和疾病的预防、评估、诊断、治疗和康复,包括:①儿童青少年的各种精神或心理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抽动障碍(抽动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情绪障碍、品行障碍等;②儿童青少年各种心理问题:学习问题、人际沟通、网络成瘾、科学育儿、健全人格培养、压力管理等;③成人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孕期心理问题、产后抑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