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行为“标签化” ,家长这样做“培养”了孩子的问题行为

作者:王芳 2020-09-04 10:15:33 来源: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 浏览次数:

微信图片_20200904100530.jpg

  任何一个行为的发生,不管是好的行为还是问题行为,都是个体和周围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各位家长要清楚一点的是——家庭环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王芳介绍,在门诊中经常会看到有的家长使用了错误的行为管理方法,不但不能很好地管理孩子,反而是“培养”了孩子的问题行为。接下来王芳医生结合实际案例给大家介绍一下。

微信图片_20200904100532.jpg

微信图片_20200904100534.jpg

  场景1:

  诊室中,父母在描述孩子的病情,这时孩子觉得无聊,想玩会手机,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看会动画片。”此时家长毫不在意,继续说着孩子的问题,希望能医生能给出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孩子的要求没有满足,继续纠缠妈妈想要手机,妈妈表示“等一会”,仍不关注孩子。反复几个回合下来,孩子实在控制不住情绪,便开始大闹。父母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把手机给了孩子,孩子马上安静下来。类似的场景在诊室或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

  分析:王芳医生指出,在上诉的场景中,父母忽略了孩子好的行为,却“培养”了不好的行为。孩子最初是没有表现出行为问题的,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要求,但是被父母忽略了。在要求没有满足的情况下,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表现逐渐变坏,直到最后爆发才引起了父母的注意。面对这种情况,很多父母都会满足孩子最开始的需求(公共场合下尤其多见)。这样的情形重复几次,孩子就会总结出这样的规律:我只要发脾气,爸爸妈妈就会满足我的要求了。

  很多的家长会陷入这样的误区:对孩子好的行为“视而不见”,觉得孩子“省心,不用我们怎么管”,只有孩子表现出问题行为了,才意识到要关注孩子,比如,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孩子相处融洽的时候不关注,自己玩手机,直到孩子打起来了才火速冲过去,这其实是对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化。

  建议:第一,孩子都想得到父母的关注,父母要善于关注到孩子在平时生活中表现出的好的行为,及时地给予关注和表扬。我们经常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对于管理孩子,家长要做到主动给不哭的孩子糖吃;第二,对于孩子的要求,如果是合理的,在孩子提出的一开始就满足。如果觉得要求不合理,不想满足,也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发脾气就满足,行为的管理要坚持到底。

微信图片_20200904100536.jpg

  场景2:

  小明的妈妈最近很焦虑,非常着急地带着孩子来看医生。“医生,我的孩子问题大多了,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管他了。我们在家什么方法都用过了,还是管不了他!”接下来的十几分钟,小明妈妈细诉了小明的各种劣行:如写作业拖拉;经常马虎;抄单词经常都抄错;卫生习惯差,这么大了洗澡、刷牙还要督促;自己的房间从来不收拾,房间里命名有垃圾桶,还要把垃圾扔到地上;脾气还大,现在管他就反抗,是不是进入“叛逆期”了;经常咬指甲……一边说还不忘随时纠正孩子的问题:“不要乱动了!”“坐直了!”……

  分析:上诉情景中,妈妈一上来就给孩子贴上了“有问题”,“管不了”的标签,并且一再试图去纠正孩子所有她觉得“有问题”的行为。这也是很多家长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给孩子贴标签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往往会“破罐子破摔”。

  想要管理的孩子行为大多,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希望自己是父母口中的“好孩子”,“表现好”,但是,如果家长提的要求太多,一方面孩子有可能记不住,另外也很容易让孩子产生“畏难”的情绪,什么都不愿意配合去做了。结果变成什么都想管,最后却什么也没管成功。

  建议:

  第一,不要标签化孩子的行为,而是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发表意见,亦不要笼统地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而是具体地指出用摔东西、抓人的方式发泄情绪是不对的;第二,儿童行为管理也要抓住“主要矛盾”,建议一段时间想改善的行为目标不要超过3个,集中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其它的问题可以暂时先放一放。这样,家长压力会小一些,孩子也更容易去配合。

微信图片_20200904100538.jpg

  儿童行为的管理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论多好的方法都不是用一次就会起效的,家长需要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管理方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的容易发脾气、摔东西等行为是近期出现的,建议带孩子及时就诊,需要由专业医生判断这些行为是否为“抑郁症”等疾病的表现。

上一篇: 我做了胸片、CT检查,孩子还能要么?

下一篇: 秋季过敏性鼻炎又来了

相关科室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心理门诊开设于2018年3月,旨在为广大妇女、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门诊主要服务内容为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和疾病的预防、评估、诊断、治疗和康复,包括:①儿童青少年的各种精神或心理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抽动障碍(抽动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情绪障碍、品行障碍等;②儿童青少年各种心理问题:学习问题、人际沟通、网络成瘾、科学育儿、健全人格培养、压力管理等;③成人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孕期心理问题、产后抑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