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有遗尿症 家长应该这样做
随着孩子的呱呱坠地,整个家庭都沉浸在新生命带来的快乐中,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尿床,可能是每位父母需要面对的“必修课”。
尿床,是每个人小时候都有的经历,很多家长认为是不良习惯,等到了一定年龄后就不会再尿床了。但有些孩子在年龄较大的时候仍会出现尿床的现象,这就不是简单的不良习惯了,有可能患有遗尿症,需要家长加以注意了。
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在1岁半到2岁之前基本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大多数儿童在2-3岁时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孩子在3岁之前排尿反射是依赖脊髓控制,随着3岁以后大脑皮层的逐渐发育成熟,他们能在清醒状态下控制自己的排尿,但这个阶段仍会出现偶尔尿床的现象。儿童在5岁之后,不受控制的排尿行为会逐渐消失,如果这个年龄仍然无法控制自主排尿,应及时就医。
儿童“尿床”,在医学上称之为功能性遗尿症,临床上指5周岁及以上儿童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因。曾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岁儿童遗尿症的患病率约为10.9%-15.2%,8岁儿童患病率为7%,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孩子会自愈,但有一部分会持续到成年期。
哪些病因会导致遗尿症的发生?
1.遗传因素:若父母双方都有遗尿病史,他们的孩子患有遗尿症概率为77%。若父母中一方有遗尿病史,孩子患有遗尿症的概率为45%。
2.膀胱因素:发生遗尿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正常人体的生理节律是机体夜晚产生的尿量少于白天,而部分儿童的夜尿量并未明显减少,膀胱无法容纳大量的夜尿而最终发生遗尿。
3.抗利尿激素缺乏:抗利尿激素是人体自身产生,具有减少尿量作用的激素。一般来说,抗利尿激素分泌在夜间增多,使尿液浓缩,睡眠中尿量减少。发生遗尿症的儿童因抗利尿激素缺乏正常的分泌,导致夜间尿量增多,超过膀胱的容量而发生遗尿。
4.睡眠因素:遗尿往往发生在入睡后最初的1/3的时间,这个时期孩子不能及时醒来排尿。由于儿童没有受到排尿的训练,长期使用纸尿裤,父母夜间不去唤醒孩子排尿,甚至有些父母让孩子躺在床上帮他们排尿,都会造成孩子睡眠中尿床。
5.其他因素:比如更换新的睡眠环境、精神紧张、泌尿系感染、隐性脊柱裂和入睡前大量饮水等也会造成尿床。
当孩子患有遗尿症,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
1.减少训斥,建立信心: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尿床不是故意的行为,是由于身体支配排尿的部分功能不完善造成的,不要过分的责怪孩子,应耐心的安慰和劝导,帮助孩子树立治疗的信心。
2.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将饮水的时间尽量安排在晨起和白天。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白天在幼儿园或学校因贪玩而饮水量少,晚上放学回家会大量饮水补充白天的“欠账”,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很容易造成夜间大量液体潴留导致遗尿的发生。对于遗尿的孩子,切记晚餐一定要控制其饮水量,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多鼓励孩子参加运动,减少静坐和玩电子产品的时间。
3.定时叫醒:随着“纸尿裤”的使用,很多父母会感到一夜无忧,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渐渐发现如果不使用“纸尿裤”孩子会很容易尿床,究其原因主要是父母不对孩子进行大小便的训练。有些孩子在2-3岁时仍依赖使用“纸尿裤”,任由其睡梦中排尿,或者抱起孩子在未清醒的状态下无意识排尿,久而久之养成睡眠中排尿的习惯。父母应该在孩子即将排尿的时间前半小时定好闹钟适时叫醒,让孩子在清醒的状态下排尿,会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减少尿床的发生。
功能性遗尿症的患儿预后一般较好,不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但长期遗尿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有些孩子的遗尿症如不治疗有可能会延续到更大年龄甚至成年,为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父母一定要重视起来,发现症状要早就诊、早治疗。
上一篇: 杏林医话 | 夏季,小儿妇科病进入高发期,家长需警惕
下一篇: 儿童正确服药方法 您用对了吗?